101 3師說(完整版%u2027教用)

April 12, 2022 | Author: Anonymous | Category: N/A
Share Embed Donate


Short Description

Download 101 3師說(完整版%u2027教用)...

Description

  第三課 師 說  

韓 愈

一、寫作背景   唐代以科舉取士,而一些士族子弟則多憑門第或祖先餘蔭躋身朝廷,不必經由科舉為官;他 們不但恥於從師,也瞧不起互相學習的人,而且對公開傳道的韓愈冠以「狂」名。韓愈為糾正這種不 良的社會風氣,於是寫了〈師說〉一文以正視聽。表面上是為李蟠而作,事實上卻是為了抨擊那些恥 於從師的士大夫,進而大力宣導從師學習的重要。   「說」為「解釋義理,論述己意」的一種議論文。韓愈的〈雜說〉、周敦頤的〈愛蓮說〉、都是「說」體 有名的文章。

二、作者簡介 (一)生平簡介 生平 、 稱號

‧韓愈,字( 退之 ),唐河南河陽人。以昌黎為其郡望,故撰文常自稱( 昌黎韓 愈 )。諡為「文」,世稱( 韓文公 );宋神宗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,世稱(

耿直 衛道 而被貶

‧貞元十九年:任監察御史時,因關中旱災,百姓餓死者不少,上書糾彈照樣橫徵暴 斂的國戚京兆尹李實,遂貶陽山令。深受百姓愛戴,百姓甚以「念韓」、 「慕韓」為兒子 取名。 ‧元和十四年:諫憲宗迎佛骨,貶( 潮州 )刺史。在潮州寫〈祭鱷魚文〉,往河裡扔 了一豬一羊,據聞鱷魚就此絕跡。韓愈卒後,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。

蘇軾的 讚揚

‧( 蘇軾 )在〈潮州韓文公廟碑〉文中用以下的四句話來讚揚韓愈的功績: (1)( 文起八代之衰 ):指提倡( 古文 ),遏抑華靡的駢文。 (2)( 道濟天下之溺 ):指排斥( 佛老 )思想,重視儒家道統。 (3)忠犯人主之怒:指諫迎佛骨,冒大不韙〔ㄨㄟ ˇ〕之罪。

韓昌黎 );曾任吏部侍郎,世稱( 韓吏部 )。 ‧郡望:一郡之中顯貴的世族、大族,稱為郡望之族,也就是「望族」。唐代人稱人或是 自稱常習慣用「郡望」。 ‧韓愈自小即命途多舛〔ㄔㄨㄢˇ〕,三歲而孤,由長兄韓會及嫂嫂鄭氏教養成人。

(4)勇奪三軍之帥:指不畏死亡、大義凜然地說服凶悍的叛將王廷湊,釋放被拘禁的 深冀節度使牛元翼。 按:八代指( 東漢 、 魏 、 晉 、 宋 、 齊 、 梁 、 陳 、 隋 ), 或是( 魏 、 晉 、 宋 、 齊 、 梁 、 陳 、 隋 、 唐 )

(二)文學成就:古文、詩歌 古文運 動成就

提倡 古文

‧以發揚儒家學說為己任,為了宣揚儒學,以質樸實用的散文,代替柔靡浮 豔的駢文。韓愈倡導古文,一者是為發揚儒道,排拒佛、老思想(尊儒排佛) 一者是提倡宜於說理、記敘、抒情的散文,反對注重形式的駢文(反駢重散) ‧古文:三代至兩漢語言質樸、形式自由、內容充實的散體文。 ‧「古文」與「時文」相對,唐代時,「時文」指「駢文」;明、清時,「時文」指「八 1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股文」。 ‧駢文:講究排偶、文字華麗、好用典故、聲調鏗鏘,唐以後多用四六句型,稱 「四六文」。 ‧道:依韓愈〈原道〉一文,指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一貫相承的「仁 義」,「博愛之謂仁,行而宜之之謂義,由是而之焉之謂道。」即「內聖外王」之 道。 寫作 主張

1.用道來充實文的內容,文道合一,以道為主:「道」是寫作的目的和內容, 「文」是寫作的手段和形式,而道的內涵,就是仁義。 2.學習先秦兩漢古文:「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」(〈答 李翊書〉)。古道載於古人之文,尊尚古道,就要提倡古文。 3.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:韓愈堅持「詞必己出」(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〉), 「唯陳言之務去」(〈答李翊書〉)的寫作原則。

古文 運動

1.古文運動並不是從韓愈開始的。唐初,陳子昂、張說、李華、元結等人,為唐 代古文運動之先驅;中唐時,獨孤及、梁肅、柳冕等人也力倡古文。 2.至中唐韓愈、柳宗元高倡古文運動,既有理論,又有優秀的作品,加上韓門 弟子李翱、皇甫湜、李漢等人努力創作,古文蔚為一時風氣。 3.晚唐,華美精工的駢文再度興盛,古文的發展,受到阻礙。至宋,歐陽脩復 提倡古文,益以三蘇、曾鞏、王安石的應和,古文始成為文章正宗(古文運動 成功)。 4.「唐宋古文八大家」之稱,首見於明代茅坤編選《唐宋八大家文鈔》一書。 5. 唐宋古文八大家:( 韓愈 )、( 柳宗元 )、( 歐陽脩 )、( 曾鞏 )、( 王安石 )、( 蘇洵 )、( 蘇軾 )、( 蘇轍 )。

古文 風格 詩歌 成就 : 奇險詩 派

韓愈的散文,氣勢充沛,縱橫開合,奇句偶句交錯,巧譬善喻,或詭譎,或嚴 正,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。宋人李塗的〈文章精義〉:「韓(韓愈)如海,柳(柳 宗元)如泉,歐(歐陽脩)如瀾,蘇(蘇軾)如潮。」

( 奇險 )詩派的代表:韓愈詩風的主要特點是奇崛險怪。 1.以文入詩,把散文的句法、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。如: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歸讀古 人書,盡日不得息。或山而樵,或水而漁。」(〈嗟哉董生行〉) 〔簉,音ㄗㄠ 2.用僻字、造拗句、押險韻。用僻字如〈南山詩〉:「西南雄太白,突起莫間簉」 ˋ,附屬〕;造拗句如〈路傍堠〉:「千以高山遮,萬以遠水隔」(以千山高遮,以萬水 遠隔) 表現形象想像豐富、新穎奇特,如〈南山詩〉連用五十一個「或」字形容山岩的詭異:「或 連若相從,或蹙若相鬥。或妥若弭伏,或竦若驚雊。」(或相連如人前後相從,或逼近 如彼此爭鬥,或平穩如低伏,或突然聳立如雄雞昂首高鳴)

(三)軼聞掌故 諫迎 佛骨

  長安西面的鳳翔府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藏有一節釋迦的指骨,相傳非常吉祥。元 和十四年正月,唐憲宗派遣專使帶著三十名宮人前往迎奉,先在宮內供奉三天,之後 送往長安各寺傳遞供拜。皇帝既如此虔誠信奉,於是長安老少奔波,拋下工作,頂禮 膜拜。有的解衣散錢,有的灼頂燒指,從早到晚,互相仿效,唯恐落後。韓愈當時在長 安任刑部侍郎,目睹這種情況,認為如不及時禁止,讓佛骨再傳遞各寺,一定會有人 2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斷臂割肉,捨身事佛。於是寫了一篇著名的〈諫迎佛骨表〉給唐憲宗,反對把佛骨迎入 禁宮,他認為佛法本是夷狄的一種宗教,本來就不當信奉;何況佛骨更是「枯朽之骨, 凶穢之餘」,絕不能迎入宮中。他提議將佛骨燒掉,以絕後人的疑惑。文中還提到歷來 信佛的皇帝儘管非常虔誠,但都短命。唐憲宗得表,大為震怒,要處以極刑。幸好宰相 裴度、崔群勸解,唐憲宗才免韓愈死罪,貶為潮州刺史。 韓愈奉詔之後,過秦嶺,至藍關,遇大雪塞途,馬不肯前,步行推馬,屢次顛仆。 此時姪孫韓湘遠道趕來陪伴,韓愈有詩示韓湘說:「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貶潮州路八 千。欲為聖明除弊事,肯將衰朽惜殘年。雲橫秦嶺家何在?雪擁藍關馬不前。知汝遠來 應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邊。」(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〉)〔語譯:一篇〈諫迎佛骨表〉早晨才上 奏給皇帝,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。本想為皇帝清除有害於國族的弊政,怎會憐惜我衰朽的 殘年呢!貶謫路上只見白雲橫生於秦嶺,我的家在哪裡呢?當雪漫藍田關時,連我騎的馬都不肯往前 走了。知道你遠道趕來陪伴我是有深遠用意的,你準備在那充滿瘴氣的江邊,好來收拾我的骸骨吧!〕

推敲 推敲

有天,賈島騎在驢上吟詩,得句:「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。」起初,想用「推」字, 又想用「敲」字,遲遲不能決定。因此,在驢上一會兒作「推」字手勢,一會兒作「敲」字 手勢,不知不覺行過了半條街,旁觀者驚訝不已,賈島渾然不覺。當時,韓愈(官至 吏部侍郎)代理京兆尹,正從此街經過。賈島的驢子已行過韓愈第三對隨從的騎卒, 賈島還在不停地做「推」與「敲」的手勢。騎卒把他推下驢子,抓到韓愈面前,這時,賈 島才醒悟過來。韓愈想要處罰他,賈島分辯說:「在街上偶得一聯,其中有一字未定, 神遊於詩境中,才衝撞了大尹,請大尹見諒。」韓愈聽完詩聯後,停馬思索良久,說: 「此聯用『敲』字佳。」說完,邀賈島並騎論詩,同入衙門,連談數天,與賈島成了好友。

懼高

韓愈有一次和朋友一道遊覽華山。華山的景致,果然絕塵超逸,越往上爬,其勢 越險。在峰頂上,遠眺群山連綿,蒼翠聳峙,韓愈還來不及讚賞,就發現自己所站立 的地方,峻峭幽險。再向下一望,馬上心悸目眩,雙腿發軟。 韓愈心驚不已,心裡害怕,腳也就不聽他使喚了。在山頂上折騰了半天,天色也 漸漸地暗了,還是沒有勇氣下山。韓愈心想可能要受困而死於山上,於是發狂號哭, 留下兩封遺書,一封給家人,一封給華陰縣令,請一同上山的朋友帶下山去。 華陰縣令接到韓愈的遺書,真是啼笑皆非,心想哪有人懼高到這種地步呢!話雖 如此,卻也不能不管,何況韓愈還是當朝的大臣。縣令趕到華山,千方百計地才哄騙 成功。韓愈聽了縣令的話,忘了自己身處絕境,與縣令邊走邊談,最後終於下得山來。

三、國學常識 (一)駢文、散文之比較 散 文 別名 起源 特色

駢 文

又稱( 古文 ),針對( 時文 )而 唐之後駢文又稱( 四六文 ) 言 尚書為散文之祖 秦時便有排偶句文章,東漢開始注重,盛 行於魏晉六朝 樸實無華;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、韻律和諧、詞藻華麗、用典繁多 ※非韻文

(二)六經簡述 3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內 容

又 名



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分十五國風、二雅、三頌,共三百十一篇,其中六 篇有目無辭,實有三百零五篇,統稱三百篇

詩三百、 三百篇



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,上古之史書。包括虞書、夏書、商、周書四部分。散文 之祖

尚書



記古代禮儀,共十七篇

儀禮



入漢之後即已亡佚



初為卜筮之書,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,寫成十翼,乃成為哲學之書

春秋

周易

孔子所作的一部魯國歷史,編年體

(三)唐宋古文八大家 字

別 號

韓 愈 退之 韓昌黎 韓文公 諡文

文學理論

著 作

1.發揚儒家學說,排斥佛老思想,倡導古文運動,有 「文起( 八代 )之衰,道濟( 天下 )之溺」之 譽

昌黎先生集

2.散文以載道為主,雄渾深厚,筆力遒勁精鍊 柳宗元 子厚 柳柳州 柳河東

1.文章雄深雅健,俊潔精奇。與韓愈並稱( 韓柳 ) 2 寓言作品,勇於創新,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 主題

柳河東集

3.山水遊記文筆清麗,有強烈的感染力,為後世遊記 的楷模 歐陽脩 永叔 六一居士 1.文章平易流暢,清新自然,婉轉多姿;從容不迫, 歐陽文忠公集 醉翁 富有感情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諡文忠 2.詩詞清麗明媚,語近情深 蘇 洵 明允

嘉祐集

1.文得力於《國策》、《史記》,長於議論 2.為文古勁簡直,有先秦之風

蘇 軾 子瞻 東坡居士 1.思想恢弘,才氣縱橫 諡文忠 2.文筆自然奔放,明快鋒利;汪洋宏肆 3.策議論辨之作,皆所擅長 4.詩詞書畫,都具有特殊風格

東坡全集

蘇 轍 子由 潁濱遺老 1. 個性沉靜,資稟敦厚。 諡文定 2. 為文汪洋澹泊,有秀傑之氣。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公 諡文

欒城集

1.思慮細密,邏輯嚴密,文章筆力遒健,樸素凝鍊, 臨川先生文集 文風峭拔 2.工詩能詞,遒勁清新,自成一格,後人稱為「王荊公 體」,與歐陽脩、蘇軾、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

曾 鞏 子固 南豐先生 1.為文本原六經,斟酌於司馬遷、韓愈 諡文定 2.氣勢縱橫,跌宕多姿;筆法精警,長於議論 3.文風與歐陽脩相近,並稱「歐曾」 4

元豐類稿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(四)文壇師生檔 師







屈原 韓愈

宋玉 李翱、皇甫湜、賈島

荀子 歐陽脩

李斯、韓非 蘇軾、蘇轍、曾鞏

施耐庵

羅貫中

梁啟超

徐志摩

(五)以序為名的文體──分為「序跋類」及「贈序類」 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。

序跋類

老子有「君子贈人以言」之說。

源 起

發端於晉代,而盛行於唐、宋。晉‧傅玄有〈贈扶風馬鈞序〉。 「贈序」是在書序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臨別贈言。唐初親朋好友在臨別之際,常常 設宴餞別;飲酒賦詩,積成卷帙之後,由某人為這些詩寫一篇序,說明緣由。後來若 不為餞別或詩歌唱和,單寫一篇文章贈人,也稱為序,就是「贈序」。

性 質

應用文的一種,一種臨別贈言。

1.贈人以言,表忠告之誼及敬愛之忱。(一般都寫和遠行者的友誼、對遠行者的期望、 勸勉和關心) 2.以抒情為主,而抒情、說理、敘事無所不包。(例如韓愈和柳宗元的許多贈序,除了 一般道別、敘情外,還常常借以抒發理想抱負,議論朝政,抨擊時弊,內容廣泛, 形式多樣) 異 蘇洵父名「序」,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「序」,改用「引」或「說」,如:蘇洵〈送石昌言北 名 使引〉、蘇軾〈稼說送張琥〉。 名 1.唐‧韓愈: (1)〈師說〉:贈李蟠,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。(是否屬贈序,仍有爭議) 篇 (2)〈送董邵南序〉:以「慕義彊仁」規勸董生應明辨是非,慎擇去留。 (3)〈送孟東野序〉:從「物不平則鳴」談起,歷數善鳴者的遭遇,讚揚孟郊的詩歌成 就,對其窮困一生表示惋惜,並加以勸勉。 (4)〈送李愿歸盤谷序〉:讚揚李愿的隱居生活,並表達對官場腐敗的憎惡,對隱居 生活的嚮往。 2.唐‧柳宗元〈送薛存義序〉:藉為薛存義送行的機會,抒發為官之理,提出官吏「蓋 民之役而非以役民」。 3.宋‧歐陽脩〈送徐無黨南歸序〉:為學生徐無黨送行所寫。宣揚韓愈「文以載道」的主 張,並進一步提出「重道而輕文」、「先道而後文」的見解。 附註:贈序之「序」,不可寫做「敘」 內 容

贈 序 類

四、課文深究 論點精闢 內容分析

本文提出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、 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」、 「無貴無賤、無長無 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、 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 術業有專攻」等觀念,揭發前人所未發,就像暮鼓晨鐘,讓人警省。 段 內 容 落 一 首句開門見山點出主旨: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,「必」字語氣斬釘截鐵。 「古之學者」是針對當時的學者以從師為可恥而說的。 5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正反立論



以「聞道」為擇師的標準:「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」



嗟嘆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」,並申論「從師」的重要。



抨 〔ㄆㄥ〕擊當時士大夫不明事理:恥學於師、老師僅教導句讀。



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:舉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」襯托出 「士大夫之族」的見識淺陋和虛榮心理。



充暢透澈論析「師道」:以「聖人無常師」來證明唐士大夫恥於相師的誤謬; 並有力地說明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 攻」的道理。



首尾呼應,突出全文的主旨:本篇以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開頭,以嘉許李蟠 「能行古道」作結,既能首尾呼應,又從而突出了全文的主旨。本文最後一筆 可說是畫龍點睛。

1.正面立論:首段、次段、第六段、第七段,都是從正面立論。 2.反面批駁:第三段、第四段、第五段均從反面批駁。

(見「七、修辭、文法舉隅」) 三種語氣 「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?」:語帶質疑、反詰與論辨的 味道。 「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」:語氣肯定,斬釘截鐵,毫不含糊。 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」:感嘆語 氣,極端表露了自己的不滿、鄙視和輕蔑。 句法靈活 語言運用,錯綜多變 1.本篇以散行的奇〔ㄐㄧ〕句為主,並穿插一些整齊的偶句。散句的句中句末間用 表示語氣的虛詞,如也、矣、乎、焉、歟,讀來抑揚頓挫,流利暢達。而第二、第三、 第六段中,則穿插了一些整齊的偶句。 三組對比

2.錯綜句。(見「七、修辭、文法舉隅」) 3.頂真句。(見「七、修辭、文法舉隅」)

五、形音義比較 字形 1.

2. 3.



惑 賢

字 義 子爵

詞 例 郯「子」之徒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對有學問、道德者的 李氏「子」蟠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尊稱;對男子之美稱 孔「子」/孟「子」 兒女、孩童

愛其「子」,擇師而教之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疑惑

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「惑」也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糊塗、不懂事理

於其身也則恥師焉,「惑」矣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聰明才智

郯子之徒,其「賢」不及孔子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比……高明

師不必「賢」於弟子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良善的

「賢」妻良母

有才德者

古之「賢」者必有師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聖「賢」 6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4.

5.





地位低

是故無貴無「賤」、無長無少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價格低廉

果「賤」傷農

輕視

貴古「賤」今

謙詞

「賤」內



而恥學「於」師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請學「於」余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自 比 被 6.



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「於」此乎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 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「於」弟子 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 不拘「於」時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大概、或許

愚人之所以為愚,「其」皆出於此乎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

代名詞、指稱詞

「其」為惑也終不解矣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生乎吾前,「其」聞道也,固先乎吾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

7.



名詞,老師

古之學者必有「師」。「師」者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名詞,擁有專門技藝 巫、醫、樂「師」、百工之人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的人 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「師」襄、老聃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動詞,從師、學習

吾從而「師」之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吾「師」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 於其身也則恥「師」焉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案:「師」在本句中為「恥」的受詞 或「師」焉,或不焉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不恥相「師」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形容詞,從師問學的

孔子「師」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「師」道之不傳也久矣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「師」道之不復可知矣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8.



榜樣

前事不忘,後事之「師」(戰國策)

軍隊

勞「師」動眾

豈、何必 平常

吾師道也,夫「庸」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 平「庸」

愚笨、拙劣的

「庸」醫

需要

無「庸」置疑

酬謝

酬「庸」 7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9.

所 以

10 .



用來

師者,「所以」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何以、為何 作為

聖人之「所以」為聖,愚人之「所以」為愚 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 說) 視其「所以」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(論語‧為政)

( 不引以為恥 )

百工之人,「不恥」相師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

恥 11 .



( 不 屑 與 之 同 列 百工之人,君子「不齒」(第一冊‧韓愈‧師說) )

齒 六、字形辨析(相同偏旁) 偏旁



字 音 ㄆㄛ ˊ ㄆㄢ ㄆㄢ ˊ ㄈㄢ



貌比潘安 龍蟠虎踞〔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〕 幡然改悟〔澈底的悔改、醒悟〕、籓籬〔範圍〕、翻譯 蕃衍〔孳生眾多〕、東郭墦間〔東城墓地〕、藩籬

ㄉㄞ ˋ

懈怠、危殆 〔危險不安〕、迨此良辰〔迨,趁、乘〕、欺紿 〔欺騙〕

ㄊㄞ ㄓˋ ㄔ

胚胎 鮐背〔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,皮膚消瘦,背若鮐魚〕、苔蘚〔苔類及蘚類〕 治世 鞭笞 〔用鞭子抽打〕

ㄧˊ

貽笑大方〔被識見廣博的人所取笑〕、含飴弄孫〔指老年人生活安適,以逗弄孫兒為樂〕、 盱眙縣、怡然〔欣悅自得的樣子〕

ㄧˇ

佁然不動〔痴呆的樣子〕

ㄧㄝ ˇ



鄱陽湖、白髮皤皤

ㄈㄢ ˊ

ㄊㄞ ˊ



詞 例

陶冶

ㄑㄧ ˊ

神祇、黃芪 〔中藥名〕



月氏 〔西域古國之一〕

ㄓˇ

祇有

ㄕˋ

氏族、舔舐

ㄐㄧㄝ ˇ

不求甚解 〔讀書著重理解義理,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〕、檞木〔一種樹木〕

ㄐㄧㄝ ˋ

解元〔科舉時代,鄉試第一名〕、押解 〔押送〕

ㄒㄧㄝ ˋ

無懈可擊〔沒有任何缺點可讓人指摘或挑剔〕、廨宇〔古代屬於官署的房屋〕、邂逅〔沒有 8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。逅,音ㄏㄡ ˋ〕



ㄨˊ

支吾其詞、錕鋙〔古代一種以昆吾山所產鐵鑄造而成的寶刀、劍〕、鼯鼠、魁梧、咿唔 〔狀聲詞。形容吟詠詩書的聲音〕

ㄨˇ

牾(啎、捂)逆、捂住

ㄨˋ

晤言、執迷不悟、寤寐、焐暖〔使溫暖〕

ㄩˇ

語言、囹圄〔監獄。囹,音ㄌㄧㄥ ˊ〕、齟齬〔上下排牙齒參差不齊。多用來比喻彼此意見 不合。齟,音ㄐㄩ ˇ〕



ㄩˋ

語汝〔告訴你〕

ㄉㄢ

老聃

ㄖㄢ ˊ

美髯公

ㄖㄢ ˇ

荏苒 〔時間漸漸過去。荏,音ㄖㄣ ˇ〕、冉先生

七、修辭、文法舉隅 對比 (映 襯)

定義

把不同的的、特別是相反的事物、觀念或現象並列在一起,以凸顯意義,加強文 氣的修辭手法

例句

◆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 而恥學於師――古今縱向對比 ◆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――自身對比 ◆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 而笑之――當代橫向對比

頂真

錯綜

回文 意動 動詞

定義

以上一句結尾的字詞,作為下一句開頭的修辭手法,使上下文更為緊湊,一氣 呵成

例句

◆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 ◆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

定義

將原本整齊的文句,刻意變化,使變得參差不齊;或將詞句的次序故意改變, 以求生動矯健的修辭手法

例句

◆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

定義

把上文的詞彙或句子,在下文中顛倒順序,以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的修辭手法

例句

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

定義

是指謂語(動詞)對於它的賓語(受詞)含有「認為」、 「以為」的意思,即是意動 用法

例句

◆而「恥」學於師――認為向老師學習可恥 ◆於其身也則「恥」師焉――認為拜師學習可恥 ◆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「恥」相師――認為互相學習可恥

八、成語集錦──與「從師學習」有關的成語 9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程門立雪

宋代游酢、楊時拜見老師程頤,程頤剛好在小睡,二人不敢驚動,便站著等待, 程頤醒來時,門外已下雪一尺多深。後用以比喻尊敬師長和虔誠向學

絳帳授徒

漢馬融學問淵博,常坐在高堂上,設置紅紗帳,傳授生徒。後用以指師長立講座, 傳道授業

春風化雨 (時雨春 風)

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。後用以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

桃李門牆

老師教育栽培出來的學生

桃李之教

老師對學生的教導

桃李春風

比喻學生受到老師的敎誨

九、延伸學習 (一)雜說四(一作馬說)     韓愈  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故雖有名馬,祇辱於奴隸人之 手,駢死於槽櫪之間,不以千里稱也。馬之千里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食馬者,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。是馬也,雖有千里之能,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,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, 安求其能千里也。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盡其材,鳴之而不能通其意,執策而臨之曰: 「天下無馬。」嗚呼!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! 譯注: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,然後才有千里馬。千里馬是常有的,可是像伯樂這種人卻不 常有。所以,即使有名馬,也只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,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棚中,不因 是良馬而受人稱道啊!能夠日行千里的馬,有的一頓要吃一石的穀子。餵馬的人,不知道牠 能日行千里,而照一般馬的食量來餵牠。那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是吃不飽,力 氣就不夠,才能雖然很美好,可是不能顯現於外,恐怕連平常的馬都不如了,怎能要求牠 日行千里呢?鞭策牠不能依照御馬的方法,餵養牠又不能盡牠的食量,牠叫了,又不知牠 的意思,手拿著馬鞭,站在牠面前對別人說:「天下找不到千里馬。」唉!難道真的沒有千里 馬嗎?其實他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!(駢:並,接連。執策:拿起馬鞭。)

(三)世說新語‧規箴   遠公在廬山中,雖老,講論不輟。弟子中或有墮者,遠公曰:「桑榆之光,理無遠照; 但願朝陽之暉,與時並明耳。」執經登坐,諷誦,詞色甚苦。高足之徒,皆肅然增敬。 譯注:遠公在廬山中,雖然年老,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。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,遠公說:「我好比 桑榆上的落日餘輝,理當不能照得長久;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,隨著時間的流轉,越 來越燦爛!」手拿經書,登上講壇高聲誦讀,聲音和臉色都顯得很賣力。程度好的弟子,都 面色恭敬,更加敬重他。(遠公:指釋慧遠。)

十、歷屆試題精選 1.下列敘述,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 (A)陶淵明閒靜少言,崇尚自然, 其詩樸質無華,真淳恬淡 (B)韓愈耿介堅毅,敢於直諫,其散文雄渾剛健,氣勢磅礴 (C) 10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劉基博通經史,為明朝開國功臣,其散文筆致駿邁,意旨閎深 (D)蘇軾器度恢弘,樂觀曠達, 其散文汪洋恣肆,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(E)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,推行新法,其散文風格 峭 拔 , 結 構 謹 嚴 。 〔96.學測〕 答案:(A)(B)(D) 解析:題幹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氣質相關的選項,其中(C)「博通經史,為明朝開國功 臣」為劉基的學經歷,非其氣質。(E)「北宋神宗宰相,推行新法」亦為王安石的經歷與官 位,非其氣質。 「恥」二字的使用,正確的選項是 (A)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,驕傲的人 2.下列文句中,有關「齒」、 總自以為是 (B)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,最令人不恥 (C)他公然說謊卻絲毫 不覺歉疚,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(D)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,真是讓人齒冷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〔96.學測〕 答案:(D) 解析:(A)不「齒」下問→恥。(B)不「恥」→齒。(C)無「齒」→恥。 3.下引文字,依文意排列,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:「始吾幼且少, (甲)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(乙) 及長(丙)為文章以辭為工(丁)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,誇聲音而以為能也。」(柳宗元〈 答韋 中立論師道書〉) (A)(丙)(乙)(丁)(甲)  (B)(丁)(丙)(甲)(乙)  (C)(丙)(甲)(乙)(丁)     〔96.指考〕 (D)(丁)(乙)(甲)(丙)。 答案:(A) 解析:本題可依其文意,判斷文句的先後順序:1.從首句及末句就可以看出是自己對於文學觀 點的進化過程。2.末句是對於華麗詞藻的否定,可看出丙項在較前,甲項在較後。3.結合 各句的連接詞來看,乙項是今昔觀念轉變的原因,也就是時間的催化。炳炳烺烺:文采耀 目的樣子,後用來指文章的辭藻聲韻。 語譯:我年少時寫文章,講究辭藻。年紀大了,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,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 亮,講究辭藻、聲律的文章,就算是好的。 4.下列文句「 」內,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(A)位卑則「足」羞,官盛則近諛 (B)獨「樂」 樂,與人樂樂,孰樂 (C)孟嘗君怪其疾也,「衣冠」而見之 (D)不衫不履,「裼裘」而來,神 氣揚揚,貌與常異 (E)是君臣、父子、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,然而不「王」者,未之有也。 〔97. 指考〕 答案:(B)(C)(D)(E) 解析:(A)足:十分,為副詞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。語譯:向地位低的人學習,就感到十分羞恥; 向官位高的人學習,就覺得近於諂媚。(B)樂:聽音樂。出自《孟子‧梁惠王》下。語譯:獨 自聽音樂感到快樂,與他人一同聽音樂感到快樂,哪一種比較快樂?(C)衣冠:穿好衣 服、戴好帽子。出自〈馮諼客孟嘗君〉。語譯:孟嘗君對他回來得這麼快感到奇怪,於是穿戴 整齊出來見他。(D)裼裘:指在裘衣外罩袍衣。出自〈虬髯客傳〉。語譯:沒穿士服皮履,敞 著皮袍子就來了;神采自得,儀表與眾不同。(E)王:稱王天下。 「如此即是君臣、父子、兄 弟都去除好利的心,懷抱仁義的態度相互接待,如此一來,不稱王天下,也是不可能 的。」出自《孟子‧告子》下。 11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5.下列各組文句「 」內的詞,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(A)歸來視幼女,零淚「緣」纓流╱「緣」溪 行,忘路之遠近 (B)行到水窮處,「坐」看雲起時╱到則披草而「坐」,傾壺而醉 (C)名「豈」 文章著?官應老病休╱然則臺灣無史,「豈」非臺人之痛歟 (D)下馬飲君酒,問君何所「之」╱聖 人「之」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 (E)亮無晨風翼,「焉」能凌風飛╱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 矣,猶且從師而問「焉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〔98.學測〕 答案:(A)(B)(C) 解析:(A)皆為沿、循。出自韋應物〈送楊氏女〉。語譯: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,點點淚珠沿著帽 帶滑落而下╱出自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。循著溪流前行,忘了自己走了多遠。(B)皆為坐著。 出自王維〈輞川別業〉。語譯:行步到水源之處,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╱出自柳 宗元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。到了目的地後就撥開雜草坐下,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。(C) 皆 為難道。出自杜甫〈旅夜書懷〉。語譯: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?能為 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,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╱出自連橫〈臺灣通史序〉。語譯: 然而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,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?(D)往。出自王維〈送別〉。 語譯: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,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╱助詞,無義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。語譯: 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,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。(E)豈、何。語譯: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 翼,豈能凌風高飛。出自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六╱代名詞(語尾助詞)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。語 譯:古代聖人,才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,尚且跟隨老師,向老師問學。 6.閱讀下列短文,回答下列問題。

     〔99.學測〕

  自東漢以來,道喪文弊,異端並起,歷唐貞觀、開元之盛,輔以房(玄齡)、杜(如晦) 姚(崇)、宋(璟)而不能救。獨韓文公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從公,復歸於正,蓋 三百年於此矣。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。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奪三軍之帥。此豈非參天 地,關盛衰,浩然而獨存者乎?              (蘇軾〈潮州韓文公廟碑〉) (1)下列文句「靡」的意義,與上文「天下靡然從公」的「靡」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(A)「靡」衣玉食 以館於上者,何可勝數 (B)眾人皆以奢「靡」為榮,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(C)起自隋代,終於 割讓,縱橫上下,鉅細「靡」遺 (D)於是張、孔之勢,薰灼四方,大臣執政,亦從風而「靡」。 (2)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,正確的選項是 (A)蘇軾贊揚韓愈「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」, 句中的「文」是指駢文,「道」是指道家學說 (B)蘇軾以「道」、 「文」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,以 「忠」、 「勇」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(C)文中兩用「獨」字,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 的身世,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(D)在蘇軾看來,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 提倡,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,韓愈的貢獻是「道」與「文」兩者兼具。 答案:(1)(D) (2)(D) 解析:(1)「靡然」從公:草木順風而倒貌,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。靡:順勢倒下。(A)出自蘇軾 〈論養士〉。靡衣玉食:穿華麗的衣服,吃精美的食物,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。靡:華麗。 (B)出自司馬光〈訓儉示康〉。奢靡:奢侈浪費,不知節制。靡:奢侈。(C)出自連橫〈臺 灣通史序〉。靡遺:沒有遺漏。靡:無。(D)出自《陳書》卷七〈皇后傳〉。從風而靡:草木 順風而倒貌,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。選項文句中的「張、孔」,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張 (麗華)貴妃與孔貴嬪。靡:順勢倒下。 (2)(A)韓愈提倡古文,所以「文起八代之衰」的「文」不會是駢文;韓愈反對佛老,所以 12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「道濟天下之溺」的「道」不會是道家學說。(B)韓愈的「道濟天下之溺」是「排斥佛、老, 建立儒家道統」,以文學成就概括,有疑。而「忠犯人主之怒」既非武功,亦非勳業。 (C)文中並無「孤獨無依的身世」與「孤立無援的處境」的敘述,兩用「獨」字在說明韓愈 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。 題幹語譯:從自東漢以後,儒道頹喪而文章衰弊,佛老異端一時俱興,雖歷經唐代貞觀、開元的 盛世,有名臣房玄齡、杜如晦、姚崇、宋璟諸人的努力,仍不能撥亂反正。唯獨韓愈出 身於平民,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,天下士子望風而從,無不折服,於是學術文章又 歸於正道,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。韓愈提倡古文,振起八代以來華靡衰頹的文風;排 斥佛、老,建立儒家道統,扶助天下人心的陷溺;諫迎佛骨,冒大不韙之罪,這是他 的忠心;說降叛將,使王廷湊懾服,這是他的勇氣。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,事關時 代學術盛衰,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? 7.下列引用《論語》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,正確的選項是 (A)諸葛亮於〈出師表〉中,充分展現 「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」的行事態度 (B)蘇轍於〈上樞密韓太尉書〉中,表述基於「仕而優則 學」的體悟,進京求師 (C)韓愈〈師說〉中舉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等人為例,寓有「三人 行,必有我師焉」之意 (D)蘇軾〈赤壁賦〉 「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」的心理,等同於「未知 生,焉知死」的生死觀 (E)〈燭之武退秦師〉中,燭之武深知「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 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」的道理,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: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 矣,無能為也已。」                     〔99.學測〕 答案:(A) (C) 解析:(A)「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」出自《論語.公冶長》。諸葛亮的行事莊重,對後主謹守君 臣分際,故本選項敘述正確。(B)「仕而優則學」出自《論語.子張》。蘇轍寫〈上樞密韓太尉 書〉時,尚未任官。(C)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」出自《論語.述而》。韓愈〈師說〉︰「聖人無常 師,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『三人行,必有我 師。』」故本選項正確。 (D)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出自《論語.先進》。蘇軾「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 江之無窮」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。 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。 (E)「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」出自《論語.季 氏》。燭之武的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」,寓有埋怨鄭伯未能重用之 意,非關「鬥」與「得」。 8.下列各組「 」內的字,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(A)百工之人,君子不「齒」/啟朱唇,發皓「齒」, 唱了幾句書兒 (B)「心」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/山水之樂,得之「心」而寓之酒也 (C)「目」不 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/綱舉「目」張,百事俱作 (D)近拇之「指」,皆為之痛/微「指」 左公處,則席地倚牆而坐。                 〔99.指考〕 答案:(B) 解析:(A)並列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/牙齒。出自劉鶚〈明湖居聽書〉。(B)皆為心靈。出自柳宗元〈始 得西山宴遊記〉/出自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。(C)眼睛。出自荀子〈勸學〉/網的孔眼,譬喻細 則。出自連橫〈臺灣通史序〉。(D)手指。出自方孝孺〈指喻〉/指出。出自方苞〈左忠毅公逸 事〉。 9.韓愈年幼而孤,由長兄、長嫂撫養成人,因此與姪韓老成情如兄弟。貞元十九年,韓老成過世, 13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韓愈撰〈祭十二郎文〉悼之;若韓愈要為韓老成另撰一幅輓聯,最恰當的選項是 (A)梓里共瞻師 道立,我徒悵望哲人萎 (B)手足悲值風雨夕,國家憂慟脊令原 (C)回首前塵忝居父執,傷心 舊夢敬輓幽魂 (D)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,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。 〔99.指考〕 答案:(C) 解析:(A)哀輓教師逝世。(B)哀輓兄弟之喪。(C)哀輓子姪輩之喪。依照輩分,韓愈為叔,韓老成 (十二郎)為姪,故適用此聯。(D)哀輓同學之喪。 10.下列文句「 」中的字詞,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(A)是以先帝簡拔以「遺」陛下/小學而大「遺」, 吾未見其明也 (B)足反居上,首「顧」居下/三「顧」臣於草廬之中 (C)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 「固」先乎吾/事行身死,「固」所願也 (D)攜手上河梁,遊子暮何「之」/「之」子于歸,宜其家室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〔100.學測〕 答案:(C) 解析:(A)留下。出自諸葛亮〈出師表〉/遺漏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。(B)反而。出自《漢書‧賈誼傳》/ 拜訪。出自諸葛亮〈出師表〉。(C)原來、本來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/原來、本來。出自《新唐書‧ 楊國忠傳》。(D)往。出自李陵〈與蘇武〉詩/此、這。出自《詩經‧周南‧桃夭》。 1 1 . 古人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繫,或相關,如孟軻字子輿;或相反,如韓愈字退之。依此推論,

則班固、許慎、王弼、朱熹四人的字依序應是 (A)孟堅/叔重/輔嗣/元晦 (B)元晦/輔嗣/ 叔重/孟堅 (C)叔重/輔嗣/孟堅/元晦 (D)叔重/元晦/輔嗣/孟堅。  〔100.學測〕 答案:(A) 解析:「班固」之「固」與「孟堅」之「堅」,其義相關,所謂「堅固」/「許慎」之「慎」與「叔重」之「重」, 其義相關,所謂「慎重」/「王弼」之「弼」與「輔嗣」之「輔」,其義相關,所謂「輔弼」/「朱 熹」之「熹」有明亮之義,與「元晦」之「晦」有晦暗之義,其義相反。 12.閱讀下文,推斷文意,選出最適切的選項:

龍噓氣成雲,雲固弗靈於龍也。然龍乘是氣,茫洋窮乎玄間,薄日月,伏光景,感 震電,神變化,水下土,汩陵谷,雲亦靈怪矣哉。雲,龍之所能使為靈也。若龍之靈, 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。然龍弗得雲,無以神其靈矣。失其所憑依,信不可歟。異哉!其 所憑依,乃其所自為也。《易》曰:「雲從龍。」既曰龍,雲從之矣。(韓愈〈雜說一〉) (A)龍與雲可用以比喻君臣之遇合 (B)雲並非因龍的翻騰才變化靈怪 (C)龍與雲主輔相依的 關係不明確 (D)龍須靠雲來主宰才能靈變莫測 。               〔100.指 考〕 答案:(A) 解析:從以下諸句可知選項的說法是不對的:(B)雲,龍之所能使為靈也。(C)龍弗得雲,無以 神其靈。(D)龍之靈,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。 語譯:龍,吐氣成雲,雲的靈動性本來就比不上龍。然而龍卻乘著這雲氣,在茫無際涯的天空 裡無所不至,迫近到日月之旁,遮蔽了宇宙的光影,使雷震電閃,變化神奇,使水傾大 地,淹沒山谷。如此看來,雲也是非常靈動神奇的!雲,是龍賦予它靈動性,至於龍的 靈性,便不是雲所能使龍具有靈性。然而龍若沒有雲,卻無法使它的靈動性如意變化了。 (龍)失掉它所憑恃的,就真的不行了。真奇怪呀!龍所憑恃的,不就仍是它自身的所 創造的雲氣。 《易經》上說:「雲跟從著龍。」既然稱為龍,就有龍的本事,那雲自然就跟定 它了。 14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13.蜀中有杜處士,好書畫,所寶以百數。有戴嵩〈牛〉一軸,尤所愛,錦囊玉軸,常以自隨。

一日曝書畫,有一牧童見之,拊掌大笑,曰:「此畫鬬牛也。牛鬬,力在角,尾搐入兩股 間。今乃掉尾而鬬,謬矣。」處士笑而然之。古語有云:「耕當問奴,織當問婢。」不可改也。 (蘇軾〈書戴嵩畫牛〉) 下列文句與上文主旨最不相關的選項是 (A)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 (B)學無常師,有一業 勝己者,便從學焉 (C)使言之而是,雖在褐夫芻蕘,猶不可棄也 (D)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 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〔101.學 測〕 答案:(D) 解析:「耕當問奴,織當問婢」是題目故事的主旨,此與(A)的「術業有專攻」、(B)的「有一業勝己 者,便從學焉」、(C)的「褐夫芻蕘言之而是,不可棄」,皆相合。至於(D)主旨在「見賢思齊, 見不賢而內自省」,偏重道德修養;另外「其不善者而改之」,也與題目故事無關。題幹語 譯:有位住在四川的杜姓隱居者,愛好書畫,所珍藏的書畫數以百計。其中有一幅是唐 代戴嵩所畫的牛,尤其為他所珍愛,所以用錦綢縫製成布囊來包裹著畫,又用美玉來做 畫軸的軸心,出入時常常隨身帶著這幅畫。有一天,他正把收藏的書畫拿到外頭曬太陽, 有個牧童經過,看見了戴嵩畫的牛圖,不禁拍手大笑說:「這張圖畫的是鬥牛。牛相鬥時, 力氣全在角上,尾巴因筋肉牽動,會夾在兩腿中間。現在這畫上的牛卻向外搖著尾巴在 相鬥,這可就錯了!」杜姓隱居者聽到後笑了笑,認為牧童說得有道理。古人曾說︰「耕 作的事要問奴僕,紡織的事要問女婢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,是無可改變的。(A)出自韓愈 〈師說〉。語譯:懂得道理有先有後,學術道業上各有各的專長。(B)出自徐幹《中論‧序》。 語譯: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,有某一種知識、技能勝過自己的人,便值得我們跟從他學 習。(C)出自《淮南子‧主術訓》。語譯:假使別人講的話是有道理的,雖是貧賤鄙陋的人說 的,還是不可以忽視不聽。(D)出自《論語‧述而》。語譯:幾個人在一起走路,一定有我 可以效法的人在裡頭。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,他有不好的地方就改正自己。 14.下列各組文句,「 」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(A)後「值」傾覆,受任於敗軍之際/復「值」接輿醉, 狂歌五柳前 (B)軒凡四遭火,得不焚,「殆」有神護者/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「殆」 (C)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,大塊「假」我以文章/願「假」東壁輝,餘光照貧女 (D)梁使三反,孟嘗君 「固」辭不往也/彼眾昏之日,「固」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(E)「庸」奴!此何地也?而汝來前/吾師 道也,夫「庸」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。              〔101.學測〕 答案:(A) (C) 解析:(A)皆為遇到。出自諸葛亮〈出師表〉。語譯:後來正遇著重大的失敗,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 /出自王維〈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〉。語譯:又碰到有如古代接輿的裴迪,喝醉了酒,在我 這個今之陶淵明面前狂歌。(B)大概。出自歸有光〈項脊軒志〉。語譯:項脊軒一共遭遇過四 次火災,卻能不被焚毀,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它/此處的「殆」有兩個意義,一為疑惑, 一為危殆。兩者皆可通,部編本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》取後一義。出自《論語‧為政》。語譯: 光是讀書卻不去思考,便會沒有心得;光去思考卻不肯讀書,便會危疑不安。(C)皆為借、 提供。出自李白〈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〉。語譯:何況溫暖的春天用如煙似霧的美景來召喚 我們,大自然又提供我們如錦似繡的風光/典出《列女傳》:「齊女徐吾者,齊東海上貧婦 人也,與鄰婦李吾之屬,會燭相從夜績(按︰績,緝麻。把麻分成極纖微的絲,再用指頭 捻績成細紗)。徐吾最貧而燭數不屬(按︰不屬,不能連續供應),李吾謂其屬曰:『徐 吾燭數不屬,請無與夜。』徐吾曰:『一室之中,益一人燭不為暗,損一人燭不為明,何愛 15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東壁之餘光,不使貧女得蒙見愛之恩,長為妾役之事,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,不亦可 乎?』李吾莫能應,遂復與夜,終無後言。」依此,「假東壁輝」非「『借』東邊鄰居之光」,而 是「提供原應照在東壁上的光」。出自李白〈陳情贈友人〉。語譯:希望提供原只會照在東邊 牆壁上的燈光,用來照亮貧女。(D)堅決。出自《戰國策‧馮諼客孟嘗君》。語譯:梁國使者 往返三次,孟嘗君堅辭,不肯前往任職/本來。出自顧炎武〈廉恥〉。語譯:在眾人沉迷昏 醉時,必定會有仍獨自清醒的人啊!(E)庸愚。出自方苞〈左忠毅公逸事〉。語譯:蠢材!這 是什麼地方,你竟敢前來/表反詰語氣,豈、何必。出自韓愈〈師說〉。語譯:我學習的是道 理啊,何必在乎他們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?   

16

101 高中國文(一)L3

View more...

Comments

Copyright ©2017 KUPDF Inc.
SUPPORT KUPDF